0%

date命令如何获得上星期的日期?

1
date -d "-1 week" "+%Y%m%d %A"

举一反三:date命令获得前天,昨天,明天,后天,上个月,下个月的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date -d "-2 day" "+%Y%m%d %A" 或 date –date="2 days ago" "+%Y%m%d %A"

date -d "-1 day" "+%Y%m%d %A" 或 date –date="1 day ago" "+%Y%m%d %A"

date -d "1 day" "+%Y%m%d %A"

date -d "2 day" "+%Y%m%d %A"

date -d "-1 month" "+%Y%m%d %A"

date -d "1 month" "+%Y%m%d %A"

还有其他用法:

date +%s 可以得到UNIX的时间戳;

1
2
3
$ cat utc.sh
#!/bin/sh
date -d '1970-01-01 UTC '$1' seconds' +"%Y-%m-%d %T"
1
2
$ utc 1176736543
2007-04-16 23:15:43

可以把UNIX时间戳转换成当前系统时间

另外要注意下日期字串中的相对项问题:
比如今天是08年3月30日,date -d "last month" +%Y%m%d 得到的结果会显示为20080301,因为一个月前,即2月30日是无效的。

Relative items 向前或向后调整指定日期(如不指出日期为当前日期)。相对项的效果是累积的。这里有一些例子: examples:

1 year
1 year ago
3 years
2 days

时间的单位可以用字串 ‘year’ 或 ‘month’ 替换,表示移动整年或整月。有一些模糊的单位,像 years 和 months 时间段并不一致。精确的单位有 ‘fortnight’ 表示 14 天,’week’ 是 7 天,’day’ 是 24 小时,’hour’ 是 60 分钟, ‘minute’ 或 ‘min’ 是 60 秒,’second’ 或 ‘sec’ 是一秒。单位后面可以有后缀 ‘s’,但被忽略。

时间单位前面可以跟乘数,它是一个符号数。没有符号的数字认为是正数。没有给出乘数隐含为 1。相对时间后面的 ‘ago’ 字串等于乘数值为-1。

字串 ‘tomorrow’ 值为将来的一天(等于 ‘day’),字串 ‘yesterday’ 值为过去的一天(等于 ‘day ago’)。

字串 ‘now’ 或 ‘today’ 相对项等同于用零值替代,如果没有被前面项目修改,这些字串代表当前时间。它们也可以用来强调其他项,如 ‘12:00 today’。字串 ‘this’ 也代表零值,但常用于 ‘this thursday’ 这样的日期字串里面。

当相对项让日期跨越时钟调整边界时,典型的例子是夏时制,日期和时间的结果也要相应地调节。

模糊的单位会另相对项出现问题。例如,’2003-07-31 -1 month’ 可以等于 2003-07-01,这是因为 2003-06-31 是一个无效的日期。为了更可靠地确定上一个月,你可以询问当前月十五号的上一个月,例如:

1
2
3
4
5
6
$ date -R
Thu, 31 Jul 2003 13:02:39 -0700
$ date –date='-1 month' +'Last month was %B?'
Last month was July?
$ date –date="$(date +%Y-%m-15) -1 month" +'Last month was %B!'
Last month was June!

还有,要小心处理夏令时闰年日期和时间的改变。一些情形下它们增加或减少 24 小时,所以开始日历计算前,最好先将 TZ 环境变量设成 ‘UTC0’。

Thunderbird 邮件的导入导出是困惑已久的问题,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操作:

  1. 安装 Thunderbird AutoSave 扩展。
  2. 重启 Thunderbird 后,选中你要导出的邮件,可以用“Ctrl + 左键”多选,也可以“Ctrl + A” 全选,然后点右键或从“文件”菜单中选择 Export Selected Msgs—>Individually ,导出到你指定的文件夹,格式为 .eml 文件。
  3. 选中这些 .eml 文件,拖入到 OE 中。

对于将邮件从 OE 导入到 Thunderbird,可以用“工具—>导入”
对于将邮件从 foxmail 导入到 Thunderbird ,在安装 Thunderbird AutoSave 扩展后,可以先在 foxmail 中将邮件保存为 .eml 文件,然后打开 Thunderbird,选择“文件—>Import Messages“,选中要导入的邮件,打开即可。

Tb AutoSave Extension 扩展中文版下载: http://addons.mozine.cn/firefox/465/

另外一个办法是安装 ImportExportTools 扩展,该扩展能够将 eml/mbox 格式的邮件文件导入 Thunderbird,也可以将 Thunderbird 中的邮件导出为 eml/mbox/html 或者纯文本格式。支持批量操作:
http://addons.mozine.cn/thunderbird/98

经常看到大家在论坛中讨论如何制作或使用绿色或便携的Firefox和Thunderbird问题,我也是非常喜欢使用绿色软件,同时,我也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与体会:
制作绿色、移动的Mozilla软件

以下是Firefox、Thunderbird为例,其他的NVU等等类似软件,可以参考。

  1. 绿色安装版制作:
    目的:让Firefox或Thunderbird作为本机的缺省浏览器或邮件客户端。
    对策:这种目的免不了要修改注册表,因此,如果配置文件不想放到系统缺省个人文件夹中的话,有两种办法:
  2. 将系统个人文件夹指向改到新的盘符路径下(因影响较大,现不推荐,因此不详说)
  3. 获得安装时对注册表的修改,将Firefox或Thunderbird的启动路径中都增加上 -profile X:…YYY 的配置路径指向

评估:这种方法耗时费力,还要准备专门的恢复脚本,比较麻烦,因此不推荐一般用户使用。
备注:我曾经有段时用过此方法,主要是研究软件对注册表与系统的写入信息,所以,本方法纯属个人研究玩玩。

  1. 便携版Portable使用:
    目的:实现不在注册表和系统中保留任何信息,便于移动使用。
    对策:从Portable主站下载各软件的Portable版,解包直接运行,非常方便。
    评估:各种Portable版均需要有一个加载软件在之前运行,因此一定会影响到程序加载的速度和性能,而且在程序未结束前,加载器不会结束,一般加载器会占用5MB左右的内存(对不太熟悉系统配置或设置的用户推荐此方法)。
    备注:在第1种方法使用一阵子后,我就用的是这种办法,而且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相对来说,如果不想费时费力而且资源充足的话,推荐用此方法。

  2. 配置文件替换修改法:
    目的:不要修改注册表,也不需要加载器,只需要干干净净地启动程序。
    对策:修改 %userprofile%MozillaFirfox或%userprofile%Thunderbird 配置目录下的profile.ini文件,将其缺省启动指向定制的目录,或者更简单的办法是备份这个文件,在重装系统时恢复到上述目录即可。
    评估:可以考虑做一个很小的恢复脚本,自动将备份的profile.ini恢复到程序的配置目录即可,用不到加载器或修改注册表,因此,对于较了解的系统配置或有兴趣系统设置的用户来说,此方法有一定的可用性。
    备注:此方法我只使用过很短的时间,原因是我找到下一个方法。

  3. PStart启动或快捷启动方式:
    目的:对系统不用也不考虑作任何的修改,完全干干净净地启动程序。
    对策:采用PStart绿色加载程序建立程序菜单或创建程序快捷方式,只在程序启动项中加上参数: -profile X:…XXX 指向用户目录即可,调用程序只需要通过此快捷方式或PStart程序加载运行即可。
    评估:考虑到快捷方式会在目录移动后需要重新创建的问题,个人倾向于推荐用PStart加载方式,由于此小软件可用相对路径来调用程序和配置参数,因此,我的参数更简单:-profile .XXX。因为,我的目录分配如下:

    D:\Portable\Firefox\Profile
    PStart在D:\Portable
    Firefox在D:\Portable\Firefox
    配置文件在D:\Portable\Profile

所以,大家看是否非常简单,这样,Portable目录可以随意移动或变更都没有关系了,重装系统(只动C盘)更不会影响了,只有随时启动PStart就行。
备注:这就是我目前使用的方法,感觉还不错,希望大家也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多分享一下,这也是对这些好软件的一种支持啊!

使用SSH登录另外一台机器,

1
$ ssh 192.168.1.105

得到如下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 WARNING: REMOTE HOST IDENTIFICATION HAS CHANGED! @
@@@@@@@@@@@@@@@@@@@@@@@@@@@@@@@@@@@@
IT IS POSSIBLE THAT SOMEONE IS DOING SOMETHING NASTY!
Someone could be eavesdropping on you right now (man-in-the-middle attack)!
It is also possible that the RSA host key has just been changed.
The fingerprint for the RSA key sent by the remote host is
a5:1c:99:1f:fa:d7:1e:76:8b:0a:67:eb:4f:90:24:7a.
Please contact your system administrator.
Add correct host key in /root/.ssh/known_hosts to get rid of this message.
Offending key in /root/.ssh/known_hosts:1
RSA host key for 192.168.1.105 has changed and you have requested strict checking.
Host key verification failed.

搜索得到如下解决:

因为在本地机器上曾经用SSH登录过这台远程计算机,因而留下了known_hosts的记录,在远程计算机重新安装系统后不能够通过鉴权。删除~/.ssh/known_hosts中对应的项目,问题获得解决。

在编译软件./configure 时得到错误反馈

checking zlib.h usability… no
checking zlib.h presence… no
checking for zlib.h… no

zlib软件包所包含的库经常被一些软件的压缩或解压缩函数用到,所以如果编译软件时需要Zlib则说明这个软件正好含有压缩或解压缩函数,我们需要安装zlib软件包。

先到zlib官方网站:http://www.zlib.net 上下载源码来安装zlib软件包。

目前最新版本zlib是zlib1.2.3,安装开始;

1
2
3
4
5
6
wget http://www.zlib.net/zlib-1.2.3.tar.gz
tar -xvzf zlib-1.2.3.tar.gz
cd zlib-1.2.3
./configure
make
sudo make install

这就完成了zlib1.2.3的安装,由于安装zlib1.2.3需要编译,所以最基本的编译器是要安装好的。

首先制作密码匙∶
ssh-keygen -t rsa 按三次 Return 键

1
scp ~/.ssh/ida_dsa.pub username@somewhere.com:~/.ssh/authorized_keys2
1
2
3
4
5
6
7
8
9
$ssh-keygen -t rsa
$Generating public/private rsa key pair.
$Enter file in which to save the key (/root/.ssh/id_rsa): <-- 直接输入回车
$Enter passphrase (empty for no passphrase): <-- 直接输入回车
$Enter same passphrase again: <-- 直接输入回车
$Your identification has been saved in /root/.ssh/id_rsa.
$Your public key has been saved in /root/.ssh/id_rsa.pub.
$The key fingerprint is:
$49:9c:8a:8f:bc:19:5e:8c:c0:10:d3:15:60:a3:32:1c root@Client

假如 ~/.ssh/ida_dsa.pub 已经存在,可以直接 scp 到 remote 主机,放于 ~/.ssh/ 下并改名做 authorized_keys2。而 Remote 主机已有 ~/.ssh/authorized_keys2 的话,则可先上存 ida_dsa.pub,然后用:
cat ida_dsa.pub >> authorized_keys2

这样,以后使用 ssh 或 scp 也不需要再键入密码。

定义

脑残体又称为“火星文”,主要活跃于90后网民当中。这个概念很难定义,虽然它活跃于网络上,但很难说这是一种网络语言,因为脑残体与自创词汇无关,仅仅是对汉字的一种扭曲的书写形式。它一般表现为在一个词或一句话甚至一段话的文字中,大量使用字形与原文部分相似的别字的行为。这些别字的来源五花八门,大多出自繁体汉字、日文汉字和生僻字(所谓的怪字、乱码字),另外也有部分简体汉字,甚至还有日文假名、汉语拼音字母等,有时还夹杂一大堆杂乱的符号。

例:莓兲想埝祢巳宬儰⒈种漝惯(每天想念你已成为一种习惯)

上面这句话就是脑残体,而括号里是它的原意。

脑残体的原理

在说明脑残体之前,首先看一下这段很有意思的英文: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e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ta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Amzanig! (还真的看得懂哦…)

将同样的原理套用到汉字上,可以看出人脑在解读一段话的时候,是整体分析的,句子中出现错别字也会联系上下文自动修正,并不影响理解。

例如这句用脑残体写的话:“皁巳绝朢旳僾凊,bú淔淂畱恋”,虽然整句话只有两个字是对的,但是用不了一两秒,只要把整句话看完,大脑会自动组合出最匹配这些字形或字音并且带有语义的句子,然后明白过来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早已绝望的爱情,不值得留恋”。所以,尽管脑残体由错别字、异体字组成,但一般用脑残体写出来的短句子几乎是个认字的中国人都能看懂其本意,但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去认明白,反而会糊涂。

脑残体的起源

有一说火星文(包括脑残体)起源于台湾网民在网络上有时使用注音符号代替汉字进行交流,但这种说法很是缺乏说服力,因为这种行为的本意是有些字输入起来太麻烦,用拼音既快又能让对方看懂,从动机上来讲应该归入速记法一类。英语交流中也常有为了增加书写速度,把you简写成u、把for简写成4之类的方便写法,而USA、IBM、SARS等各种缩写的使用范围更是极为广泛。我们看,脑残体并不能达到加快输入的目的,相反,脑残体中的那些生僻字录入起来更加麻烦——这说明使用脑残体和使用缩写完全不同,纯属为了显示自己与别人不同、哗众取宠而费尽心机搞特别。

那么说起脑残体真正的起源,其实大家小时候学汉字字形,都接触过类似这样的教育:弓长张、白勺的……把一个字按偏旁分解进行记忆,也有一些因为字写得难看,“黄月坡”被误认为“黄肚皮”的冷笑话。网络在中国刚刚普及的年代,论坛上风行的以“走召弓虽”、“丁页”为代表的分裂体,不论从使用者意识形态上、还是阅读效果上分析,无疑正是脑残体的一种萌芽形态。

脑残体还有另一个比分裂体出现更早的祖宗是杂种体。如同白领小资们说话时动不动就夹杂些英语单词,网络上这种类似洋泾滨英语的东西非常流行,最常见的例子:不说“我”,说“me”,不分主格宾格所有格,不管在句子中什么地方都无条件替换,动不动就“me的音乐”、“me觉得”;还有日语版的,说“的”一律说“の”。这些人自以为自己很洋气,而在旁人看来不过是群土鳖。

脑残体的其他起源

当分裂体逐渐开始过时,被人笑话俗套,繁体字流行了起来。当时大陆的一些论坛上有时会有些台湾同胞留言,当然他们用的是繁体字,由于在这个地盘上台湾网友属于稀有品种,他们的行为也被当作新潮引来人们效仿,于是一些追时髦的大陆网民也开始使用繁体字。

说起繁体字的问题,也算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个特色。以前大陆推行简化字时,将很多意义完全不同的汉字整合为同一个字,比如“乾”和“干”简化后都为“干 ”,“发”和“发”都变成“发”等等。抛开政治因素等等,仅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变革抹杀了很多沿用了千年的东西,确实有些难以接受,或许以前的台湾人对简体字的想法,就好像现在我们看脑残体一样。因为缺乏相关教育大部分台湾人都是不认识简体字的,但是由于从港台引进的小说、电视节目、漫画等娱乐文化风行大陆,内地人大多能看懂日常繁体字,不过也有“格门”(格斗)这种不识繁体字、分不清“门”和“斗”的笑话。

回到正题,能看懂归能看懂,会不会写又单说了。一个简体字往往对应多个繁体字,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基础,就很可能用错,让人嘲笑没文化。由分裂体和杂种体的思路结合,并在繁体字流行的年代应运而生的脑残体就是对文化的极端抵抗——“既然没文化,就没文化到底”,写一堆大家都不认识的字,却又组成了大家都能看懂的话,这个想法在当时是十分前卫的。记得很久以前,我的高中美术老师说过他的一个朋友就专门“排列不认识的怪字”,还办了个展览,可见当时脑残体还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艺术形式。

脑残体的兴起

可以想象,早期的脑残体使用者大概是从word的插入符号、或者什么生僻字列表里费劲巴拉地找那些奇形怪状的字。从第一句脑残体的话诞生,网民们看到了新的潮流,于是纷纷制造自己的脑残体文字并迅速传播,这是脑残体的形成期。

直到脑残体的范围几乎覆盖了所有常用字,只要复制粘贴就能用脑残体写出自己的话,此时又有闲人编写了脑残体对照表,方便这个工作。终于,脑残体转换软件出现了,它根据脑残体对照表帮助脑残儿们自动将输入的正常文字转换成脑残体,脑残体进入了全盛期。

尽管人脑的模糊纠错能力使大家能看懂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是随着句子长度增加,甚至出现整段整段的脑残体文字,看懂其内容所需要的运算量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最后人们不是看不懂,而是根本没心情去辨认这些文字。随着脑残体的大面积流行,人们越来越不堪忍受满屏幕的脑残体文字,同时认为只有脑残儿才会看着这种字体不烦、才会乐于使用这种字体,于是这之前被脑残儿们称为“酷炫个性签名”、“非主流”的东西,终于得正名“脑残体”。

脑残体的用户群

脑残体的使用者们,也是一个特征比较明显的人群。脑残体的大量使用90%以上是在脑残儿的QQ签名、个人说明、论坛/游戏ID中,有时也出现在聊天和博客中。常见成段脑残体写的“爱情诗”,其内容多半是无病呻吟,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恐怕也正是内容空虚苍白,才需要用看似“华丽”的文字去掩盖。虽然他们也组建了脑残博客圈、脑残QQ群和脑残论坛专以脑残体进行交流,但网民们大多有QQ、博客以及常上的论坛,其中脑残儿也并不在多数。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叫做“劲舞团”的网络游戏——脑残儿的模范集会场所。

用大量文字论证劲舞团这个游戏为什么是脑残之家背离了本文的主题。总之,这个号称适合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却是连大部分交友网站都

安装完nero8,并用相应的序列号激活成功相应的插件之后,用showtime播放hddvd时,报检测到盗版序列号,第三方专利激活失败时,请用如下办法解决:
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Nero\Shared\NL3\NeroPatentActivation.exe 改名或转移就ok了。

附nero8的激活验证办法:
cd 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Nero\Lib 回车,输入 nerocmd.exe –listdrives 回车,看到OK字样即可

nero8的相关序列号:

1K22-0867-0795-66M4-5018-7612-X7KA
DVD-Video Multichannel Plug-in 4C01-K0A2-98M1-25M9-KC67-E276-63K5
Blu-ray/HD DVD Video Plug-in EC06-206A-99K5-2527-940M-3227-K7XK
mp3PRO Plug-in 9C00-E0A2-98K1-294K-06XC-MX2C-X988
Lame MP3 Encoder 4C04-5032-9953-2A16-09E3-KC8M-5C80
LLS Plugin EC05-E087-9964-2703-05E2-88XA-51EE
Multichannel Plug-in:1A47-0609-9030-2261-0221-1250

每当做好一个网页时我们都会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各种浏览器之间的调试,这是很头痛的。

自 从我用上 Vista 后更头痛。因为原先的那个绿色版的 IE6 在 Vista 下无法运行,为了在 IE6 下调试不得不装一个虚拟机,浪费了不少的时间,自己也开始不耐烦了,后来干脆放弃了 IE6 的调试。

从那时起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在 Vista 下同时运行 IE6 和 IE7 且互不干扰的方法。转眼半年多过去了,今天在 MSDN 社区无意中看到今年2月份的一篇帖子介绍了这个软件,自己就立即进行了测试,效果令我满意。

这东西不分享对不起大家,国人大部分应该还不知道这浏览器,百度上查了下也就 Blueidea 的某个回复提到了。废话不多说,自己看吧: Visit IETester HomePage 目前还只是个预览版,界面很像 Office 2007,集成了 IE8 beta 1, IE7 IE 6 and IE5.5,可运行在 XP 和 Vista 下。

Iconspedia 是一个让大家分享图标的站点,它为你提供了大量的高质素的图标. 你可以上传, 也可以下载, 而且这些都是支持匿名的, 并且它为你提供了详细的分类, 不得不佩服这些外国网站的在某些用户体验, 做到了细节之处, 呵呵.网址:http://www.iconspedia.com/